近日,提前批录取的通知单陆续寄送,有家长在群里晒出孩子的录取通知,分享家庭的喜悦,总有情商不高的人,会给别人的幸福泼上一瓢冷水。
工作群里的消息提醒闪烁不停。一张鲜红的“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”录取通知书照片突然跳出,紧随其后的是589分的成绩单截图。父亲按捺不住的骄傲在群聊上流淌:“孩子争气,总算有着落了!”满屏的“恭喜恭喜”迅速刷屏。
可这份喜悦没持续多久。另一位女同事突然贴出一张查询截图,上面赫然显示着该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——589分。“你儿子是最低分被录取的,优秀啊!”这句话像一颗冰珠坠入沸水,群里瞬间陷入死寂。那位父亲再也没有回应。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尴尬,让每个围观者如坐针毡。
这场猝不及防的群聊翻车,撕开了当代教育中一道隐秘的伤口。当录取通知变成社交货币,晒娃行为早已被他人认为是隐形的教育军备竞赛。朋友圈里精心裁剪的荣誉证书,家长群里“不经意”提及的竞赛名次,甚至学区房定位的打卡签到,都成了丈量孩子价值的标尺。一位网友的留言道出无数人的心声:“我家孩子考研上岸,点赞的都是普通朋友,血脉相连的亲人反而集体沉默。”当分享被误认为是炫耀,真诚的祝福便戴上了枷锁。
更值得深思的是那589分背后的认知撕裂。有人看到“压线录取”便条件反射般贴上“侥幸”的标签,却忽略了志愿填报本就是一场精准的博弈。压线录取恰是最优解——正如评论中@东城之北所言:“你不觉得就是因为录取了他,他的分数才成了那道最低录取分数线吗?”那位心理咨询师网友说得更透彻:“我儿子当年踩线进大学,我觉得开心极了,一分没浪费!”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胜利,更体现对教育资源的高效把握。
反观那些对军校背景的误读,更暴露了评价体系的狭隘。当@wusam教官详细解释该校培养的是“军队财务官”“油料管理专家”时,竟有人立刻联想为“腐败重灾区”。殊不知这类专业毕业生往往直接进入军队系统,稳定性远超许多名校。笔者周边有不少高考生想报军校,社会用脚投票证明了其价值。教育的目的本就不是为了一场考试的排位赛,而是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回到那个沉寂的工作群,真正的悲剧并非女同事的失言,而是整个社会陷入单一评价魔咒而不自知。当一位家长为孩子考上军校而欢欣鼓舞时,他人的第一反应竟是去核查分数排位;当教育被简化为数字较量,孩子的独特性便消弭于攀比的洪流。
教育的光芒,从不在分数单上闪耀,而在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。那位589分的军校新生即将踏上军校学习的征程——二十年后,谁会记得当年的录取分数线?人们只会问:你能为这个世界解决什么问题?
你怎么看待这件事?欢迎留言讨论。
(图源网络,侵联删)
配资炒股网官网,炒股配资股票,长沙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