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[1]
《蒹葭》
诗经·国风·秦风
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
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
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。
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。
蒹葭萋萋,白露未晞。
所谓伊人,在水之湄。
溯洄从之,道阻且跻。
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坻。
蒹葭采采,白露未已。
所谓伊人,在水之涘。
溯洄从之,道阻且右。
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沚。
《蒹葭》是《诗经》中著名的追慕诗。全诗以 “蒹葭苍苍”“白露为霜” 的秋景起兴,通过 “苍苍 — 萋萋 — 采采”“为霜 — 未晞 — 未已” 的递进式物象变化,营造出朦胧缥缈的意境。诗人反复咏叹对 “在水一方”“在水之湄”“在水之涘” 的 “伊人” 的追寻,“溯洄”“溯游” 的艰难与 “宛在” 的虚幻交织,既展现了对理想的执着向往,又暗含求而不得的怅惘。这种 “可望不可即” 的审美张力,使其被誉为 “东方爱情诗绝唱”,《诗品》赞其 “风神摇曳,百代之下犹可想见”,足见其艺术感染力之深。
[2]
《无衣》
诗经·国风·秦风
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。
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!
岂曰无衣?与子同泽。
王于兴师,修我矛戟,与子偕作!
岂曰无衣?与子同裳。
王于兴师,修我甲兵,与子偕行!
《无衣》是一首激昂的从军诗。全诗以设问 “岂曰无衣” 起兴,通过三章叠唱 “同袍 — 同泽 — 同裳” 的递进,从共穿外衣到共着内衣、战裙,层层深化士兵间同甘共苦的情谊。“修我戈矛”“修我矛戟”“修我甲兵” 的细节,展现了战前秣马厉兵的紧迫;“同仇”“偕作”“偕行” 的誓词,则凝聚着秦人同仇敌忾、共赴国难的豪情。这种直朴有力的语言与慷慨悲壮的气势,不仅是秦地尚武精神的生动写照,更成为后世 “团结御侮” 的精神典范,《左传》称其为 “秦俗尚武之证”。
[3]
《黄鸟》
诗经·国风·秦风
交交黄鸟,止于棘。谁从穆公?
子车奄息。临其穴,惴惴其栗。
彼苍者天,歼我良人!
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!
交交黄鸟,止于桑。谁从穆公?
子车仲行。临其穴,惴惴其栗。
彼苍者天,歼我良人!
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!
交交黄鸟,止于楚。谁从穆公?
子车鍼虎。临其穴,惴惴其栗。
彼苍者天,歼我良人!
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!
《黄鸟》是一首痛彻的悼亡诗。全诗以 “交交黄鸟” 的哀鸣起兴,三次咏叹子车氏三良(奄息、仲行、鍼虎)为秦穆公殉葬的惨状。“止于棘”“止于桑”“止于楚” 的黄鸟意象,暗合死亡的肃杀;“临其穴,惴惴其栗” 的细节,直写殉葬现场的恐怖;“彼苍者天,歼我良人” 的呼告,凝聚着对天命不公的控诉;“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” 的愿语,更以 “百身赎一” 的极端表达,凸显对贤良之死的痛惜。全诗通过叠咏结构与细节刻画,成为批判人殉制度的千古绝唱,《史记》评其为 “秦人哀痛之极作”。
[4]
《晨风》
诗经·国风·秦风
鴥彼晨风,郁彼北林。
未见君子,忧心钦钦。
山有苞栎,隰有六驳。
未见君子,忧心靡乐。
山有苞棣,隰有树檖。
未见君子,忧心如醉。
《晨风》是一首深切的思妇诗。全诗以 “鴥彼晨风,郁彼北林” 起兴:疾飞的晨风鸟归入茂密的北林,而女子的 “君子” 却迟迟未归,以禽鸟知返反衬人心难测。三章中,“忧心钦钦”(忧思不绝)、“忧心靡乐”(无乐可寻)、“忧心如醉”(昏沉迷乱)的情感层层递进,从细微的焦虑到彻底的失落到精神的恍惚,将女子望君不至的痛苦推向高潮。诗中 “山有苞栎,隰有六驳” 等自然物象的铺陈,既是环境烘托,又暗含对 “君子” 如草木常青的期待。《诗品》赞其 “情在词外,意在言先”,正因其以含蓄之笔写尽相思之深。
[5]
《终南》
诗经·国风·秦风
终南何有?有条有梅。
君子至止,锦衣狐裘。
颜如渥丹,其君也哉!
终南何有?有纪有堂。
君子至止,黻衣绣裳。
佩玉将将,寿考不忘!
《终南》是一首含蓄的颂德诗。全诗以 “终南何有” 的设问起兴,以终南山的 “条梅”“纪堂”(树木)喻秦君的德泽深厚,再铺陈其 “锦衣狐裘”“黻衣绣裳” 的华服与 “颜如渥丹” 的容色,正面赞颂其威仪与尊贵。末句 “寿考不忘” 看似祝祷,实则暗含劝诫:愿君主长寿而不忘治国本分,体现了《诗经》“美刺并举” 的创作传统。诗中 “有梅” 的起兴与服饰细节的刻画,既展现秦地对君主的尊崇,又以 “微言大义” 的方式传递了诗人的政治期待,语言典雅而意味深长。
[6]
《渭阳》
诗经·国风·秦风
我送舅氏,曰至渭阳。
何以赠之?路车乘黄。
我送舅氏,悠悠我思。
何以赠之?琼瑰玉佩。
《渭阳》是一首深情的送别诗。全诗以外甥送舅至渭水之阳的场景起兴,通过 “路车乘黄”(大车与四匹黄马)、“琼瑰玉佩”(玉饰)的赠礼细节,侧面烘托甥舅间的深厚情谊。首章 “曰至渭阳” 点明送别地点,次章 “悠悠我思” 则由送别之情延伸至对亡母的怀念 —— 因舅氏是母亲的兄弟,送舅即忆母,情感更显深沉。全诗仅两章八句,却以 “赠礼” 为线索,将眼前送别之景与内心追思之情交织,语言质朴而余韵悠长,是《诗经》中 “以小见大” 的抒情典范。
[7]
《权舆》
诗经·国风·秦风
於我乎,夏屋渠渠,今也每食无余。
于嗟乎,不承权舆!
於我乎,每食四簋,今也每食不饱。
于嗟乎,不承权舆!
《权舆》是一首尖锐的讽谏诗。全诗以饮食的今昔对比起兴:首章 “夏屋渠渠”(房屋高大)与 “每食无余”(食物不足)对比,次章 “每食四簋”(每餐四器)与 “每食不饱”(饥饿难挨)对比,通过 “渠渠 — 无余”“四簋 — 不饱” 的强烈反差,揭露秦君对待贤者 “有始无终” 的薄情。“于嗟乎,不承权舆”(叹息不能承继当初)的叠咏,既是对昔日礼遇的追忆,更是对今日冷遇的控诉。朱熹评其为 “贤者讥君薄待之辞”,精准概括了诗中 “以生活细节喻政治态度” 的讽刺艺术,体现了《诗经》“饥者歌其食,劳者歌其事” 的现实主义传统。
[8]
《车邻》
诗经·国风·秦风
有车邻邻,有马白颠。
阪有漆,隰有栗。
既见君子,并坐鼓瑟。
阪有桑,隰有杨。
既见君子,并坐鼓簧。
今者不乐,逝者其亡。
《车邻》是一首明快的狩猎诗。全诗以 “有车邻邻”(车声辚辚)、“有马白颠”(马额白毛)的行进声起兴,描绘秦君率众狩猎的场景。“阪有漆,隰有栗”“阪有桑,隰有杨” 的自然铺陈,渲染出狩猎地的丰饶;“并坐鼓瑟”“并坐鼓簧” 的细节,展现狩猎后宴乐的欢愉。末句 “今者不乐,逝者其亡” 由具体场景升华,以 “及时行乐” 的哲思收束,既反映秦地尚武重乐的民风,又暗含对生命易逝的感慨。全诗语言轻快,场景鲜活,是《诗经》中少见的将狩猎、宴乐与哲理融合的佳作。
[9]
《驷驖》
诗经·国风·秦风
驷驖孔阜,六辔在手。
奉时辰牡,辰牡孔硕。
游于北园,四马既闲。
輶车鸾镳,载猃歇骄。
《驷驖》是一首雄浑的田猎诗。全诗以 “驷驖孔阜”(四匹黑马肥壮)起兴,开篇即展王者田猎的气势:“六辔在手” 写驾驭之娴熟,“辰牡孔硕”(冬猎大兽)状猎物之丰美,“游于北园”“四马既闲” 述狩猎后的休憩,“輶车鸾镳”(轻车饰铃)、“载猃歇骄”(猎犬静卧)则以细节刻画狩猎的完整过程。诗中 “孔阜”“孔硕” 等叠字的使用,强化了画面的厚重感;对车马、猎物、器物的精准描写,不仅展现秦地田猎文化的雄浑,更通过 “驾御有术” 的细节,暗颂秦君的威仪与治世能力,是《诗经》中 “以事颂德” 的典型。
[10]
《小戎》
诗经·国风·秦风
小戎俴收,五楘梁輈。
游环胁驱,阴靷鋈续。
文茵畅毂,驾我骐馵。
言念君子,温其如玉。
在其板屋,乱我心曲。
四牡孔阜,六辔在手。
骐骝是中,騧骊是骖。
言念君子,温其如玉。
在其板屋,乱我心曲。
《小戎》是一首深情的征战诗。全诗以 “小戎俴收”(轻战车浅车厢)起兴,铺陈兵车 “五楘梁輈”(皮条缠车辕)、“文茵畅毂”(虎皮车垫)等精良装饰,侧面赞颂从军丈夫的英武。“四牡孔阜”“六辔在手” 的细节,既写车马之壮,又暗喻丈夫驾驭战场的能力。诗中两次出现 “言念君子,温其如玉”“在其板屋,乱我心曲”,前句以 “玉” 喻君子品德温润,开创后世 “君子比德于玉” 的审美传统;后句以 “板屋”(秦地民居)为背景,直写女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,刚健的战争描写与柔婉的思亲之情交织,展现了秦地 “尚武亦重情” 的文化特质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炒股网官网,炒股配资股票,长沙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